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民事訴訟法甲下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a)(2)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財法組  
授課教師
陳瑋佑 
課號
LAW3272 
課程識別碼
A01 361A2 
班次
02 
學分
3.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1,2(8:10~10:00)星期五1,2(8:10~10:00) 
上課地點
萬2201萬2201 
備註
科法所學生請選修「A41 M0142民事訴訟法下」。與邱聯恭合授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0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LAW3272_0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C. 第三部分:訴訟是否有理由
一、 集中審理原則(Konzentrationsmaxime)
(一) 意義
1. 攻防方法集中化原則(適時提出主義)與程序之促進、真實之發現:「爭點證據集中審理」
2. 請求集中化原則與訴訟經濟、避免矛盾裁判:「紛爭集中審理」
(二) 法院之權限與義務
1. 原、被告主張的一貫性(Schlüssigkeit)或重要性(Erheblichkeit)審理
2. 法院之闡明義務(民訴法第199條、第199條之1)
甲、 闡明義務之機能
乙、 闡明義務之內容與範圍(兼論消滅時效抗辯之闡明)
丙、 闡明義務之違反與效果(兼論聽審請求權侵害之救濟)
3. 法院之訴訟指揮權
a. 關於程序形成者(民訴法第204條、第205條)
b. 關於實體形成者(民訴法第203條、第269條、第222條第2項、第288條)
(三) 當事人之權利與義務
1. 原、被告之主張(Darlegungslast)與具體化責任(Substantiierungs-last)
a. 真實完全義務(民訴法第195條第1項)
b. 主張與爭執之具體化(民訴法第195條第2項、第265條第1項、第266條至第268條)及其違反之效果(民訴法第280條、第385條、第387條)
c. 當事人個別攻防行為
i. 否認或自認(民訴法第279條)
ii. 抗辯與抗辯權之行使
iii. 抵銷
2. 當事人之程序處分與實體形成
a. 訴訟標的之相對特定權(民訴法第428條第1項、第436條之23)
b. 訴之聲明的補充性表明(民訴法第244條第4項)
c. 訴之變更、追加(民訴法第255條)與反訴之提起(同法第259條)
d. 捨棄、認諾(民訴法第384條)
e. 訴之撤回(民訴法第262條)
f. 訴訟上和解(同法第377條以下)
g. 訴訟契約(民訴法第44條之1第2項、第270條之1第2項、第326條第2項、自認契約、證據契約)
3. 當事人之促進訴訟協力義務
a. 一般促進訴訟提出義務(民訴法第196條第1項)
i. 適當時期之認定
ii. 遲延提出攻防方法之失權(民訴法第196條第2項)
b. 個別促進訴訟提出義務(民訴法第267條、第268條、第276條、第444條之1第1、第3項、第447條)
4. 當事人之事案解明協力義務
a. 自力救濟模式(Selbsthilfemodell)的憲法疑慮
b. 證明妨礙抑制義務(民訴法第282條之1)
c. 文書、勘驗物提出義務(民訴法第342條、第344條、第267條)、當事人本人訊問(民訴法第367條之1)

二、 言詞辯論之準備(爭點整理程序)
(一) 準備言詞辯論制度
2. 意義與機能
3. 爭點整理之方法
4. 爭點之類型
(二) 爭點整理程序之多重併設
5. 準備性言詞辯論期日程序(民訴法第250條本文、第268條之1第2項)
6. 書狀先行程序(民訴法第268條)
7. 準備程序(民訴法第270條、第270條之1第1項、第268條之1第1項)
8. (自律性)爭點簡化協議程序(民訴法第270條之1第1項第3款、、第2項、第271條之1、第268條之1第2項)

三、 事案之解明
(一) 法院與當事人之任務分擔
1. 關於事實、證據之提出
2. 關於法律之適用
(二) 證據蒐集制度
1. 充實證據蒐集手段之意義
2. 起訴前之證據保全制度(民訴法第368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8條)
a. 制度目的
b. 合法性要件
c. 證據保全之方法
d. 程序
3. 訴訟繫屬中之證據提出命令
a. 不負舉證責任之一造文書、勘驗物提出義務
b. 第三人之文書、勘驗物提出義務
4. 秘密保護程序(民訴法第195條之1、第242條第3項、第344條第2項、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1條)
(三) 證據法之基本概念
1. 自由心證主義(民訴法第222條第1項)
2. 證明與釋明(民訴法第284條)
3. 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
4. 證據之種類
a. 本證與反證
b. 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5. 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兼論違法蒐集之證據的證據能力)
6. 證明度
7. 證明之對象
a. 應證明之事項
i. 待證事實
ii. 法規
iii. 經驗法則
b. 不必證明之事項
i. 不具重要性之事實
ii. 經自認(民訴法第279條第1項)或擬制自認之事實(同法第280條)
iii. 顯著之事實或職務上已知之事實(民訴法第278條)
(四) 舉證責任
1. 舉證責任之概念
a. 客觀舉證責任
b. 主觀舉證責任(證據提出責任)
c. 舉證責任與主張責任
2. 舉證責任之分配(民訴法第277條本文)
a. 規範說(法律要件分類說)
b. 利益衡量說
3. 舉證責任之轉換與減輕
a. 法律特別規定之情形
i. 實體法(兼論「推定」規範)
ii. 程序法(兼及個別事案解明協力義務、證明妨礙)
b. 顯失公平之情形(民訴法第277條但書)
i. 表見證明
ii. 概括的認定
iii. 疫學上證明
iv. 我國實務
(五) 證據之調查
1. 集中調查證據原則
a. 證據聲明與應證事實之表明(民訴法第285條)
b. 法院之裁量權與證據裁定(民訴法第286條、第288條、第296條之1、最高法院95年台抗字第796號民事裁定)
2. 證據調查與當事人之程序基本權
3. 各種證據方法之調查程序
a. 人證
b. 鑑定
c. 書證
d. 勘驗
e. 當事人本人訊問

四、 判決
(一) 裁判之意義與種類
1. 訴訟之終了
a. 判決
b. 訴之捨棄、認諾
c. 訴之撤回
d. 訴訟上和解
2. 裁判之種類
a. 判決與裁定
b. 中間判決與終局判決
c. 全部判決與一部判決
d. 一造辯論判決(民訴法第385條以下)
(二) 判決之內容
1. 禁止訴外裁判(民訴法第388條)
2. 判決主文與判決理由
(三) 判決之效力
1. 羈束力(民訴法第231條第1項)
2. 形式確定力
3. 實質確定力(既判力)
a. 性質
b. 正當化基礎
c. 作用
i. 一事不再理、拘束力與遮斷效
ii. 既判力生效之態樣(同一、正相反或先決關係)
iii. 既判力之調查
d. 有既判力之裁判
e. 既判力之範圍(民訴法第400條、第401條)
i. 客觀範圍(兼論一部訴求、爭點效)
ii. 主觀範圍(兼論反射效)
iii. 時之範圍(兼論基準時點後之形成權行使)
f. 既判力之排除
i. 再審之訴(民訴法第496條)
ii. 變更判決之訴(民訴法第397條)
iii. 第三人撤銷訴訟(民訴法第507條之1)
iv. 確定判決之騙取與損害賠償訴訟?
4. 執行力
5. 形成力
6. 構成要件效力
7. 外國法院裁判之承認(民訴法第402條)
a. 自動承認與禁止實質再審查原則
b. 拒絕承認之事由

D. 第四部分:複雜訴訟型態
一、 複數請求之訴訟
(一) 概說
1. 複數請求之訴訟的意義
2. 複數請求之訴訟的種類
(二) 訴之客觀合併(民訴法第248條)
1. 制度目的
2. 要件
a. 受訴法院就數宗訴訟之一有管轄權且不違反專屬管轄之規定
b. 數宗訴訟得行同種訴訟程序
3. 合併型態及其審理
a. 單純合併
b. 預備合併
c. 選擇合併
d. 重疊合併
e. 競合合併
(三) 訴之變更、追加(民訴法第255條)
1. 訴之變更、追加與訴訟標的概念
2. 要件
a. 第一審為訴之變更、追加之合法要件
i. 被告同意
ii. 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
iii. 訴之聲明的擴張或減縮
iv. 因情事變更而以他項聲明代最初之聲明
v. 中間確認之訴
vi. 不甚礙被告之防禦及訴訟之終結
b. 第二審為訴之變更、追加之合法要件(民訴法第466條第1項)
3. 審理程序
4. 訴之變更、追加與逾時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失權制裁
(四) 反訴(民訴法第259條、第260條)
1. 制度目的
2. 要件
a. 第一審提起反訴之合法要件
i. 反訴標的與本訴標的相牽連
ii. 反訴標的與本訴防禦方法相牽連
iii. 非意圖延滯訴訟
b. 第二審提起反訴之合法要件(民訴法第446條第2項)
3. 審理程序
4. 特殊型態之反訴
a. 預備反訴
b. 擴張當事人之反訴(兼論獨立的第三人反訴)

二、 多數當事人之訴訟
(一) 概說
1. 多數當事人之訴訟的意義
2. 多數當事人之訴訟的種類
(二) 共同訴訟
1. 制度目的
2. 普通共同訴訟
a. 要件(民訴法第53條)
b. 普通共同訴訟人間之關係
i. 獨立原則(民訴法第55條)
ii. 主張共通、證據共通之例外
c. 共同訴訟之型態及其審理
i. 主觀的單純合併
ii. 主觀的預備合併
iii. 主觀的重疊及選擇合併
3. 必要共同訴訟
a. 意義
i. 合一確定之概念
ii. 相互牽制原則(民訴法第56條第1項)及其界限(兼論上訴行為對他共同訴訟人之利益)
b. 固有必要共同訴訟
i. 意義
ii. 案件類型
c. 類似必要共同訴訟
i. 意義
ii. 案件類型
iii. 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擴大論
(三) 第三人訴訟參與
1. 訴訟繫屬中的參與
a. 當事人之變更、追加
i. 強制追加制度(民訴法第56條之1)
ii. 必要共同訴訟人之追加(民訴法第255條第1項第5款)
iii. 請求基礎事實同一之當事人追加(最高法院100年台抗字第156號民事裁定、同院99年台抗字第393號民事裁定)
b. 第三人承當訴訟
i. 參加人承當訴訟(民訴法第64條)
ii. 繼受人承當訴訟(民訴法第254條)
c. 主參加訴訟(民訴法第54條)
i. 要件
ii. 審理
d. 訴訟之輔助參加
i. 意義
ii. 要件(民訴法第58條第1項)
iii. 輔助參加人之獨立性與從屬性(民訴法第61條)
iv. 參加效(民訴法第63條)
e. 訴訟之獨立性參加(民訴法第62條)
f. 訴訟告知(民訴法第65條)與職權通知(同法第67條之1)
2. 判決確定後的參與
a. 輔助當事人提起再審之訴(民訴法第58條第3項)
b. 債務人異議之訴(強執法第14條之1)及第三人異議之訴(強執法第15條)
c. 第三人撤銷訴訟(民訴法第507條之1)

E. 第五部分:救濟程序
一、 上訴
(一) 上訴制度概說
1. 制度目的(兼論接近使用法院權之射程範圍)
2. 上訴之要件
a. 得上訴之裁判(許可性)
b. 上訴利益
c. 上訴期間
d. 上訴程式
3. 上訴之效果
a. 移審效
b. 阻斷判決確定效
4. 上訴權之處分
a. 不上訴之合意
b. 捨棄上訴權
c. 撤回上訴
(二) 第二審
1. 第二審程序之意義與性質
2. 上訴第二審是否合法
a. 一般要件
b. 第二審之訴之變更、追加與反訴(民訴法第446條)
c. 附帶上訴(民訴法第460條)
3. 上訴第二審是否有理由
a. 第二審言詞辯論之準備(民訴法第441條、第444條之1)
b. 第二審新攻擊防禦方法之提出(民訴法第447條)
c. 第二審之判決
i. 利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民訴法第450條)
ii. 判決之種類
(三) 第三審
1. 第三審程序之意義與性質
2. 上訴第三審是否合法
a. 一般要件
b. 上訴理由(民訴法第467條)
i. 權利上訴事由(民訴法第469條)
ii. 許可上訴事由(民訴法第469條之1)
c. 上訴利益額(民訴法第466條)
d. 律師強制代理(民訴法第466條之1)
e. 附帶上訴與擴張上訴聲明之禁止(民訴法第473條)
f. 飛越上訴(民訴法第466條之4)
3. 上訴第三審是否有理由
a. 第三審上訴理由強制提出原則(民訴法第470條、第471條)
b. 第三審審理範圍與審理原則
i. 任意言詞辯論(民訴法第474條)
ii. 上訴理由之限制(民訴法第475條)
iii. 原判決確定事實之拘束力(民訴法第476條)
c. 第三審之判決
i. 利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民訴法第481條)
ii. 發回判決之拘束力(民訴法第478條第4項)

二、 抗告程序
(一) 抗告
1. 抗告之意義
2. 抗告之要件
3. 抗告之效力
4. 抗告之審理
(二) 再抗告
1. 再抗告之意義
2. 再抗告之要件
3. 再抗告之效力
4. 再抗告之審理
(三) 異議

三、 再審程序
(一) 再審制度之意義
(二) 再審之訴是否合法
1. 得提起再審之訴的裁判(許可性)
2. 再審之訴的管轄
3. 再審之訴的程式
4. 再審之訴的期間
5. 再審之訴的補充性
(三) 再審理由(民訴法第496條、第497條)
1. 訴訟標的論
2. 再審理由的審判及其效力
(四) 本案請求的再審判及其效力
(五) 準再審

四、 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
(一) 概說
1. 制度機能
2. 相關事例
(二) 第三人撤銷訴訟是否合法
1. 得請求撤銷的裁判(許可性)
2. 第三人撤銷訴訟之管轄
3. 第三人撤銷訴訟之程式
4. 第三人撤銷訴訟之期間
5. 第三人撤銷訴訟之補充性
6. 原訴訟當事人代表性之欠缺(民訴法第507條之1)
a. 適格之第三人
b. 未提出之攻擊防禦方法
(三) 第三人撤銷訴訟是否有理由
1. 第三人撤銷訴訟之審判
2. 撤銷、變更判決之相對效原則與例外(民訴法第507條之4)

F. 第六部分:特殊程序泛論
一、 保全程序(暫時權利保護制度)
(一) 假扣押程序(民訴法第522條)
(二) 假處分程序
1. 保全性假處分(民訴法第532條)
2. 定暫時狀態之處分(民訴法第538條)
a. 制度目的
b. 要件
c. 效力

二、 督促程序
(一) 督促程序之意義
(二) 督促程序之進行
1. 支付命令之聲請(民訴法第508條)
2. 支付命令之裁定(民訴法第513條)
3. 支付命令之異議(民訴法第516條)及其效力(同法第519條)
4. 確定支付命令之效力及救濟(民訴法第521條)

三、 簡易及小額訴訟程序
(一) 概說
1. 制度目的
2. 特別規定
a. 起訴程式
b. 審判原則
c. 審級制度
(二) 簡易訴訟程序
1. 適用之事件類型(民訴法第427條)
2. 簡易程序之進行
3. 簡易程序之裁判及救濟
(三) 小額訴訟程序
1. 適用之事件類型(民訴法第436條之8)
2. 小額程序之進行
3. 小額程序之裁判及救濟  

課程目標
講授民事訴訟法之基本理論,並透過實務及學說上爭議問題之說明,使修習本課程者掌握民訴法解釋論之基本方法。
課堂中案例之講解、期中、期末考試及研討題書面報告之繳交,則係以培養修習者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之能力為旨。 
課程要求
期中考(50%)、期末考(50%)
研討題書面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指定教科書:
邱聯恭,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二)、(三),2017年筆記版
參考教科書:
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上)、(下),初版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權利保護必要 
第2週
  訴之客觀合併 
第3週
  訴之變更追加、反訴 
第4週
  普通共同訴訟 
第5週
  必要共同訴訟
3.22合班討論研討題第15題 
第6週
  當事人之追加、第三人反訴、主參加訴訟及訴訟參加 
第7週
  春假 
第8週
  4.10期中考
4.12合班檢討期中考題 
第9週
  當事人與法院之任務分擔 
第10週
  當事人事證主張之規律、事實上爭點之整理 
第11週
  證據法概說、舉證責任之概念 
第12週
  舉證責任之分配及轉換 
第13週
  事證蒐集與秘密保護、逾時提出攻防方法之失權 
第14週
  證據保全
5.24合班討論研討題第21題 
第15週
  證明度之降低及損害賠償額之酌定 
第16週
  終局判決、暫時權利保護制度 
第17週
  6.12合班討論研討題第30題(第1、4、6-9小題)
6.14期末考